杭州市在生物医药领域迈出关键一步!4月22日,杭州市生物样本库(简称”生物银行”)在钱塘区和达药谷Ⅴ期正式启用。这一项目由市卫生健康委与钱塘新区管委会联合共建,以打造国际一流生物样本资源共享枢纽为目标,标志着杭州从“生物医药大市”向“全球生物医药强市”转型迈出坚实步伐。作为浙江省首个由卫生健康部门主导建设的样本库,其投用不仅为精准医疗、新药研发及罕见病研究提供战略资源支撑,更将加速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全面升级。
深低温存储技术革新
一期储存区配备40组气相液氮罐,可在-190℃的深低温环境中安全存储约200万份生物样本,涵盖细胞、器官、核酸等高价值研究材料。相较于传统液氮存储设备,其采用智能化气相控温技术,通过实时监测液氮挥发状态,确保罐内温度均匀性误差小于±2℃,样本活性保存周期延长30%以上。
目前,杭州市生物样本库的配置规模已居华东地区前列,未来计划扩展至100组,进一步满足长三角区域科研机构的样本存储需求。
资源整合:破解罕见病研究瓶颈
该设备的启用,为医疗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供了全新模式。目前,市一医院、市七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已签约入驻,并启动肿瘤早筛、抑郁症治疗及渐冻症(ALS)研究等8个重点项目。以渐冻症为例,这一罕见病因样本稀缺长期制约研发进展。市一医院城北院区院长杨高怡表示:“通过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,我们已系统收集近700例患者的血液、脑脊液及组织样本。依托标准化管理和共享机制,这些资源将直接服务于靶向药物筛选和基因疗法开发,推动诊疗方案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快速转化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其不仅整合本地资源,还与北京生物样本库、西湖大学、良渚实验室等国内尖端机构建立数据互通机制。通过跨区域样本与信息的协同分析,科研团队可更高效地识别疾病标志物,缩短新药研发周期。例如,在肿瘤早筛领域,合作单位已基于共享样本库开展多组学联合分析,初步发现3种与肺癌早期诊断相关的蛋白标记物,相关成果有望在两年内进入临床试验阶段。
构建“医企研”生态圈:激活产业创新动能
杭州市卫健委主任方健国指出,该生物银行采用“2+3+4”协同架构——即由市卫健委与钱塘区双牵头,管理决策、科学技术、区域伦理三委员会协同,保藏、信息、转化、运营四中心分工,形成全链条管理体系。目前,首批合作单位已覆盖80余家机构,包括华东医药、启明医疗等龙头企业,以及浙江大学、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校。
这一生态圈的构建,直接打通了“基础研究-技术开发-产业应用”的壁垒。以基因检测为例,样本库联合西湖大学开发出超高通量测序平台,单日可完成5000例样本的全基因组分析,成本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%。而在细胞治疗领域,良渚实验室基于样本库提供的免疫细胞资源,正加速CAR-T疗法的国产化工艺优化,预计2025年实现规模化生产。
未来展望:打造“健康中国”创新范本
根据规划,杭州市下一阶段将聚焦两大方向:一是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生物样本资源网络,逐步纳入新生儿干细胞、老年慢性病组织等特色样本;二是深化“医企融合”,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本引入,推动基因编辑、AI辅助诊断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。
杭州市卫健委透露,未来三年将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,支持样本库与本地药企共建联合实验室,并探索“样本资源+数据服务”的商业模式。例如,企业可通过付费获取特定疾病样本的匿名数据包,用于个性化药物开发,而医院则可从技术转化中获取分成收益,形成可持续的产学研闭环。
“生物样本库不仅是资源仓库,更是创新引擎。”方健国强调,“我们期待通过这一平台,在杭州形成‘数据驱动研究、研究引领产业、产业服务健康’的良性循环,为‘健康中国’战略提供可复制的标杆案例。”
来源:杭州日报